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教育 > 正文

教育的方向应是:淡功利,重成长

01几年前,有人提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不少孩子被父母引导着或强制性地为了不输给别人而加入了各种各样不知是否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班中。我们人为地形成越来越激烈的残酷竞争局面,结果是大人焦虑,孩子痛苦。姚明在《朗读者》中提到一件事,在08年奥运会的一场比赛结…


教育的方向应是:淡功利,重成长


01

几年前,有人提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不少孩子被父母引导着或强制性地为了不输给别人而加入了各种各样不知是否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班中。

我们人为地形成越来越激烈的残酷竞争局面,结果是大人焦虑,孩子痛苦。

姚明在《朗读者》中提到一件事,在08年奥运会的一场比赛结束后,他在楼道口听到了一个运动员撕心裂肺的嚎哭声。

他知道,这个人比赛失利了,在痛哭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

其实,每一场比赛都是残酷的,胜利者是以无数人的失败来成就的。

如果我们把比赛拿奖当成了体育的唯一意义和目的,那么大多数的情况下注定是痛苦的,因为赢者只是少数。

但输者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吗?显然不是。

最初的体育决不是为了比赛拿奖,而是享受体育带来的好处和乐趣,后人通过比赛赋予了体育另一种新的意义。

有人却因此本末倒置,认为体育是为了比赛拿奖。

所以,有些孩子喜欢体育运动,家长却以"成功很难,没有前途"为由而强行制止,强迫孩子把运动的时间花在做题上,因为做题能提分,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名次。

02

这就是很多家长的功利性教育,让孩子混淆了事物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只要结果,无法享受过程。

如果这样,很多人的人生就丧失了乐趣,陷入了迷失自我的挫败感和痛苦中。

因为在竞争中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者,多数注定平凡。

所以,成功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在过程中学会成长,成就幸福的自己。

同样的,让孩子学习是为了更好提升他的自我认知和眼界,让他学会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拿高分,然后考个大学,找个不相干的谋生工作。

更不是为了攀比和打败别人。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可比性。

孩子的优秀也不是比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环境的熏陶中渐渐养成的。

学过儿童心理、了解育儿知识的父母,重视的是自身行为和观念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

他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及时引导和放手,注重孩子健全的身心培养,让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那些不了解儿童发展特性的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强行控制孩子的行为,使他们发展受限,产生心理疾病,导致大人和小孩都很痛苦。


教育的方向应是:淡功利,重成长


03

有句话叫"越无知,越固执。"

无知的人越容易凭直觉来进行思维判断,盲目自信,自以为是。

如果我们在一个区域内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就无法判断到自己的实际水平,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人们常常被错误的认知所误导,产生指导性的思维和行为错误。

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就有了许多错误观念的直觉。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为妈妈的存在是用于为他服务的。

再大一些,幼儿会倾向于把事物存在和发展错误地归结到意图性、功能性和目的性。

比如,你问一个孩子:"为什么树会产生氧气?"

他很可能会说:"因为这样动物才能呼吸呀。"

这就是典型的"目的性导向"推理,通过一个结果来推断原因。事实上,植物产生氧气是由于光合作用。

从小就有错误的意图,长大后"目的性导向"的推理又自然而然成了我们主要的思维方式。

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带着目的来推断一个未知的领域,以此来主导我们的判断和行动。

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和教会孩子突破这样的局限,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教育的方向应是:淡功利,重成长


04

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曾与同事一起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请了80位地球科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判断100个陈述句的正误。

在这些陈述句中,凡是以目的性为导向的推理都是错误的。当这些科学家在要求答题时间为3.2秒/题时,他们的错误率从15%升高到了29%。

在"目的性导向"的误导下,即使是科学家也会出现推理错误,更别说普通的我们了。

人如果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做一件事,往往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偏离轨道、背离初心。

当大人的教育意图太明显,就很容易偏离了教育本质。

我们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但我们却总是在教育中急功近利。

我们会要求孩子为我们争光,出人头地。于是,处处拿孩子跟别人比,希望他比别人强。

当我们把这些观念和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就已经让孩子早早陷入了压力与功利的包围中,在迷失自我中痛苦迷茫,走了弯路甚至错路。

05

因为不了解孩子,在教育刚开始时我们很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想当然地期望自己的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是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优越感,居高临下,对他们进行干涉、指挥、操纵、过度照顾和安排。

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的自然天性,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健康成长,由此招致孩子消极或积极的对抗,导致了许多教育问题。

只有当我们摆正了教育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时,才不会主观粗暴。我们会努力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与规律,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与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武断,学会尊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幸福感,淡功利,重成长。

因为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孩子获得多么突出的成就,打败多少对手,而是培养他正确的三观、健全的身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力。

标签:家庭教育 育儿 校园 2018年10月25日 15:3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村心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