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不孝”的孩子,从小就有以下三个特征,爸妈别误以为娃懂事又聪明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盘旋在父母心头的巨石。如何教育,怎么教育,未来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等到长大后,才发觉,这个孩子与自己所想的相差甚远,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孝子孙”。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疑问,为什么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却变得这么冷漠,不近人情

明明小时候对这孩子可以算得上是要啥给啥,过于溺爱,反而宠出了这样一个“白眼狼”。

其实,这种现象的原因,早就藏在了过去的记忆里。俗话说的好“3岁看小,7岁看老”,孩子的性格基底,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无法通过具体的测试反应的,但却能从这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中看出来他的真实想法。

一个人早年间的外显行为可以反映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并预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一、习惯性服从权威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个自我压抑的概念,

他表示,过度的自我压抑其实会导致心理上的缺陷。

父母作为一种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权威形象,对孩子是有巨大压迫力的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权威之下的服从是基于恐惧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尊重和爱,这种自我压抑会在成年后导致心理问题。

当孩子长大后,为了安抚自己内心的伤口,就会特地逃避离开,让自己感到压力和痛苦的环境

就造成了孩子可能会离家远去,疏远父母,用冷漠的方式回应父母,表现出“不孝”的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通过权威换来的顺从并不值得认可。真正的引导应该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并认可父母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恐惧或顺从

亚洲首富之一的李嘉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正是采取的一种权威性教育方式

李嘉诚对儿子们的期望非常高,要求他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长子李泽钜和次子李泽楷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和高压环境。

当兄弟俩以优秀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李嘉诚却以不合适为由,拒绝了两个儿子想要进入自家公司的想法,并点明是因为俩儿子能力不够。

尽管最后李嘉诚的儿子们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们与父亲的关系却显得比较疏远。

李泽楷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他从小就学会了服从和自我压抑。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但也导致他们长大后,非常想远离父亲的高压控制。

二、处事圆滑

“圆滑”这种形容词,常见形容成年人的为人处事非常优秀,能够顾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

现在用来形容一个本该直来直去、无忧无虑的孩子,不觉得怪异吗?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异常希望孩子能有“圆滑”的处事能力,让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称赞

但长期这样下来,反而会让孩子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生活

人格面具理论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提出的,

他认为个体在不同社交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并戴上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获得认同,但也掩盖了真实的自我。

高情商的人往往善于戴上面具,隐藏真实想法。

戴上这种面具的孩子,往往是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环境中,因为有着超高的洞察力,能够了解父母的期望和期望背后的严厉要求,

所以常常绷紧神经,如同“惊弓之鸟”般,关注着身边的人或事。

高情商也意味着隐藏真实的自我,这表明孩子不认可自己的家庭,也就造成了成年后,孩子会飞快的逃离这种让自己不安的环境。

另一位教育学家皮亚杰,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表示,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11岁前的孩子只有单纯的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直来直去,并不讲逻辑。

因此,高情商是不符合当下孩子的认知阶段的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年轻时与前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生下了女儿丽莎,

但他最初拒绝承认丽莎是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因为没有父母的支持与认可,让丽莎早早就学会该如何“圆滑”的处理生活的琐事,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并表现出高情商的一面。

她在《小鱼小虾》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有一次,家里的洗碗机坏了,乔布斯拒绝修理,而是让丽萨为一家人洗碗,他说这是丽萨的义务,因为她没有为这个家贡献过什么。

丽萨被逼无奈,只能强忍着不满洗了几年的碗。

尽管乔布斯最终承认了丽莎,并开始与她建立联系,但丽莎始终感到自己在父亲心中并不重要。

成年后,丽莎与乔布斯的关系并不亲密,她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来实现个人价值。

三、极其优秀

这里的优秀的定义,更多的是指个人成就上的优秀,优秀却又不孝的孩子,大多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类孩子从小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相对的就会忽略掉一些情感上的需求,对道德层面的要求都有种漠视感。

小时候被父母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个人成就,小小年龄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父母的过度期望和高压环境也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就导致孩子在成年后与父母关系疏远。

孩子并不是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他对于物质和情感的需求都是巨大的,想要在未来的日子里感受到来自孩子的正向反馈,

那么在幼年时期,就格外需要注意对孩子的正向输出,教育孩子不是计划本上的步骤,更多的是无时无刻不在修改的方案

学会总结和反思,父母才能真正收获心中所愿。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