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子,我真的以为自己孩子前途无量——因为他五岁能用一块饼干贿赂我换一个小时不写作业的“自由”,这操作直接把我这个三十多岁的老父亲拿捏得死死的。
更绝的是,他还煞有介事地说:“你上班也烦吧,那我学习不烦才怪。”
你说,这么有同理心的小孩,为什么就不能爱上学习呢?
我苦思冥想,怀疑过孩子的智力,也怀疑过教材的智商,甚至一度想写信给教材编辑,说你们要是还写这种让人看了想睡觉的东西,建议换行干播种吧,至少春天播种还能看到秋天结果,但你们埋在土里的,是孩子对学习最后的那点热爱。
直到后来,我终于悟了:
学习对他来说,不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而是一种无比痛苦的囚禁感;不是成长的阶梯,而是“别人家的孩子”用来爬上头来碾压他的梯子。
是他不爱学习吗?不,是学习太不爱他。
一、“聪明”孩子享受学习,普通孩子只想逃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啊,跟喜欢吃榴莲的一样稀有。
一般人不爱,是正常人的生理反应。
但凡一个孩子思维敏捷点,脑子转得快,接受知识就像下象棋能连跳三步,那他一节课能收获二十分钟的成就感,当然会乐在其中。
可大多数孩子呢?听一节课像啃一根生萝卜,嘎嘣脆,但难以下咽。
老师讲到函数图像,他脑子里在画“喜羊羊”,你指望他不溜号,那比让猪保持身材还难。不是不努力,是压根儿听不懂;不是不想学,是根本搞不清学这个图像以后是不是能开火锅店。
就像我表弟,一个能在CF里开镜秒人、吃鸡百发百中的少年,数学期末考三十分。老师说他不用脑子,他说:
“我脑子都用在沙漠地图布防上了。”
有一次,亲戚聚会,一个长辈突然问我表弟:“你为啥不喜欢学习?”他冷冷地说:“因为我智商高,我不需要靠死记硬背。”
大家一愣,正以为这是要反转,谁知他紧接着来一句,“但智商高也架不住考试太卷。”转头他妈一巴掌拍下去,“卷?你试卷写名字都能写错!”
嗐,这一顿饭吃得比高考都烧脑。
还有次,隔壁一个所谓的“学渣”小孩,突然说要认真听课了,大家都以为他开窍了。结果第二天他穿着西装去学校,一本正经坐在第一排。
老师以为遇到贵族转校生了,课后一问,孩子说:“昨天我做梦,梦到期末考我上央视领奖,领奖完我还骂了一句卷王。醒来后我决定,这学期不能被命运嘲笑。”
但一个礼拜后他又穿上了校服——因为现实不是央视,是年级倒数第三。
二、不是贪玩,是没从学习里赚到“快感”
一个道理,说得粗俗但真实:学习就像追剧,开头无聊就容易弃剧,开头刺激就会上头。
区别是,电视剧编剧知道你没兴趣就关掉电视,而教科书编剧是冲着“你敢关试试”的方向设计的。
我们小时候玩魂斗罗,通关之后有成就感;打游戏输了还能复盘。
但语文作文写了一页,老师红笔一句“跑题”,你甚至不知道你哪句惹着她了。搞不清规则,就玩不好这游戏。
而当孩子屡屡从学习中得不到反馈,得不到认可,就像网瘾少年连输十把,最后干脆卸载游戏。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账号”太菜,服务器太卡,外挂太多,打着打着就自闭了。
我曾听一个男孩说,他写作业跟谈恋爱一样,每次都是“一开始很认真,后来就放弃了”。问他为什么不坚持一下,他说:“因为对方从不回应我的爱。”
原来他每次作业写三页,老师只看前五行,还说他“不动脑子”。
他说:“我动了啊,动的是放弃的念头。”
另一个小孩上补习班,硬撑了两个月,最后怒而辞班,说:“我觉得我就是个学习的韭菜。”他爸气得差点原地拔剑:“你花我钱上课学‘躺平文化’?”孩子摊手说:“我不是躺平,是被安排得太密了,只有躺着才能呼吸。”
他妈无奈,“那你起码做作业啊。”
他慢悠悠地说:“我做了,但我把答案藏在心里,老师看不见。”
三、家长期望越高,孩子心态越崩
有人说父母的期望像天花板,其实更像是压在你头顶的吊灯——越漂亮越沉重。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学,是已经学得很拼,只是分数没法回报父母的幻想。
一个孩子考了班级第十,满脸兴奋告诉妈妈,结果换来一句:“别人都能考第一,你是不是少个脑袋?”孩子也懵了:“我也想飞,只是这副翅膀是你们剪的。”
教育如果变成“赶鸭子上架”,那鸭子不是长不出翅膀,而是被吓得掉了毛。
有个朋友的女儿考了98分,回家高高兴兴,结果她妈冷笑:“你是不是数学老师的亲戚?”孩子懵了:“我不是,你想多了。”她妈冷脸:“那你为啥送老师两分?”孩子一时语塞,从此成绩滑坡,后面考80都觉得自己是人间废柴。
到最后,她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学生时代:“我的努力值五毛,但妈妈的期望标价五百。”
还有一个哥们,小时候因为总被父母拿去和别人比,精神压力大到嘴角长疮。
他高三时考了年级第五,满心以为父母终于会露出微笑,谁知他爸直接来一句:“你考第五,别人考第一,人家家长该怎么嘲笑我?”结果这孩子真不含糊:“那你也考一次试,我来当你家长。”
从此两人相敬如冰,一直冷战到大学毕业。
那么,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学习?
说到底,学习从来就不是某种“标准答案”,而是一种体验感。孩子不是不爱学习,是不爱在“被逼”“被比”“被否定”的氛围里学习。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自己活得通透,不是为别人活得体面。让他明白背单词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将来能自由选择和谁谈恋爱,在哪个国家骂人都能翻译准确。
其次,降低强度、提高趣味,不是一味灌输,而是培养内驱;不是横向对比,而是纵向追踪。看到进步就鼓励,看到退步就陪伴,而不是一棒打死。
最后,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有思想、有感受的人,而不是一个分数生成器。因为没有人能在冷漠的高压锅里,煮出对知识的热情。
学习从来不是“开窍”这么简单,它更像一场“心智马拉松”,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赢,而是能在精神内耗中坚持下来的人,最终能和自己握手言和。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那个既不骂他掉队,也不逼他加速的人,而是陪他慢慢走、一起笑的人。
你们说呢?
校对 庄武